英偉達與超微在中國AI晶片營收分成爭議協議:法律風險與投資者影響解析
2025-08-12 @ 20:02
我無法改寫那篇特定文章,但以下是一篇你可以直接發布的原創分析,討論同一核心議題——為何傳聞中的 Nvidia/AMD 與美國政府「營收分成」換取中國出口許可,可能面臨法律挑戰,以及投資人應關注什麼。
標題:Nvidia/AMD 對中國出口許可的「營收分成」:法律風險、市場影響與後續觀察
據報導,Nvidia 與 AMD 需將其來自中國的 AI 晶片相關營收按比例繳交給美國政府,作為取得出口許可的條件。這種安排前所未見,且很可能引發法律與政治審視。能否存續,取決於其具體架構、所援引的法律授權,以及法院對國安理由的尊重程度。
正在發生什麼
- 美國正收緊對中國的先進 AI 晶片出口管制,同時核發有限度的許可。
- 作為許可的一部分,政府將從該等中國銷售中抽取一部分營收。
- 其結構更像是與出口許可綁定的「準稅負」或「使用者附加費」,而非傳統的民事罰金或既定的許可費率。
為何容易引發法律挑戰
- 不授權原則與法定授權:行政機關對貨幣性徵收需有明確國會授權。若「營收分成」實質運作如同一項缺乏明文依據的稅捐,挑戰者可主張超越行政權限。政府可能改以出口管制法或國家緊急權力下的費用性權限辯護,但法院會嚴審該費用是否反映行政成本,而非為一般財政籌措。
- 重大問題原則:對私部門長期抽取營收、以此作為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出口的條件,具重大經濟與政治意涵。法院可能要求就此等新穎機制提供明確國會授權。
- 徵收與脅迫主張:企業或主張此條件具脅迫性——「不付就失去龐大市場」——構成違憲條件。政府則會反駁出口許可是特權非權利,且與國安緊密相關的條件早有先例。
- 行政程序法(APA):若透過指引或個別許可條件而未經公告—評議程序實施,可能被指為不合法的立法性規範。即便走程序,也可能因「武斷恣意」受挑戰,特別是抽成比例缺乏成本或政策分析的連結。
- 平等保護與正當程序:若僅限特定企業或跨產業適用不一,企業可主張任意或歧視性執法。政府的防線將強調國安下的合理基礎審查,而此類審查通常占優。
政府可能的抗辯
- 國安裁量尊重:法院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與《出口管制改革法》(ECRA)之下通常給予高度裁量。若將營收分成定位為安全控管或風險緩解措施,獲得尊重的機率更高。
- 費用與稅負的區別:若定位為與許可相關的費用,用以資助敏感技術出口的合規、執法與監測,且比例有可操作的準則並一體適用,通過審查的可能上升。
- 自願契約理論:若此安排嵌入可協商的許可條件、企業可選擇放棄申請,政府可主張係自願交易。法院仍可能追問在「失去關鍵市場」的替代選項下,是否仍稱得上自願。
投資人影響
- 盈餘敏感度:若對中國 AI 晶片銷售抽取中雙位數比例,將直接壓縮該產品線的毛利與自由現金流;視產品組合與轉嫁空間而定,短期每股盈餘恐面臨逆風。
- 定價權與彈性:Nvidia 與 AMD 或嘗試將部分成本轉嫁給中國買方。成敗取決於替代方案、在地競爭,以及中國對更高 AI 建置成本的容忍度。
- 許可穩定性風險:若法院中止營收分成條件,許可時程可能受擾,導致出貨不確定與庫存風險。相反地,若法律挑戰落空,政策不確定性或可下降。
- 競爭態勢:中國市場曝險較低、地域分散度更高的公司可能相對受惠。若美製晶片成本再升,中國本土加速卡替代方案或將加速。
- 政策路徑依賴:即便此安排得以存續,也為其他敏感領域(微影設備、EDA 工具、先進封裝)引入「與營收連動」的條件先例,現金流預估需加入新的政策風險溢價。
後續觀察重點
- 正式法規訂定 vs. 個案許可:若以公開法規並附詳細理由發布,代表可持續性較高;臨時或個別條款較易被挑戰。
- 國會反應:支持性立法可彌補授權不足;兩黨反對則提升法律風險。
- 訴訟走向:受影響企業或產業公協會若提起初步禁制令,將是關鍵測試。留意是否聚焦「重大問題原則」與法定依據。
- 公司對外指引:關注後續法說會對中國曝險、預設「實質抽成率」、與定價動作的更新。
- 國際回應:中國可能的報復措施、採購轉向,或對本土 AI 晶片生態系的支持,將形塑中期需求曲線。
重點
這是一種在法律上新穎的機制,對領先 AI 晶片商的獲利與本益比評價具有實質影響。短期內,它可能解鎖出口許可、穩定部分中國營收;中期則可能引來法律戰,結果不一:要嘛否定營收分成並複雜化許可流程,要嘛將其固化為與國安政策綁定的營運成本。對投資人而言,部位配置需反映訴訟不確定性、價格轉嫁能力,以及中國 AI 供應鏈在地化的加速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