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收入創新高,卻無法解決聯邦赤字及對你錢包的影響
2025-08-13 @ 05:01
關稅創新高——但這對預算真正意味著什麼?
7月美國關稅收入創下單月新高,凸顯最新一輪貿易措施下財政格局轉變之速。報關關稅在單月內飆至歷史高位,反映出關稅稅率與覆蓋範圍在關鍵品類——尤其是消費品——大幅擴張。決策者將收入激增視為納稅人的勝利與改善國家財政的重要槓桿。然而,整體預算圖景更為複雜,對家庭層面的影響亦相當顯著。
重點如下。
關稅收入正飆升
- 7月的月度關稅收入創新高,較去年底水準增加逾三倍。此一躍升反映了法定稅率提高與關稅稅基擴大至更廣泛進口品的雙重作用。
- 以年化觀之,2025年的關稅收入有望創歷史新高。這使關稅成為今年聯邦政府成長最快的收入項目之一。
但赤字仍在擴大
- 即便關稅收入創紀錄,7月聯邦赤字相較去年同月仍然增加。利息成本上升與結構性支出壓力,持續超過關稅帶來的月度增量。
- 換言之,關稅會增加收入,但本身不足以彌合支出與收入之間的缺口。
多數成本由家庭承擔
- 雖然關稅在邊境徵收,其經濟負擔多由國內消費者與企業透過較高價格承擔。最明顯的影響出現在服飾與鞋類等日常品類,零售價格大幅上升。
- 在被加徵關稅的商品籃中,消費者面臨短期價格上漲與長期偏高的價格水準,即使在部分轉向無關稅替代品之後亦然。對典型家庭而言,這意味著今年購買力的顯著下滑。
宏觀與市場影響
- 進口成本的廣泛上升相當於對消費課稅,可冷卻特定品類的需求並重塑支出模式。關稅曝險較高的零售商可能面臨利潤受壓,或選擇轉嫁提價。
- 若關稅帶來的價格壓力持續,通膨前景將更為複雜。調整路徑很重要:若名目所得無法同步跟上,實質家庭所得將遭到擠壓。
- 企業供應鏈將持續再優化。可預期進一步分散離開高關稅來源、增加近岸外包,以及更多運用退稅(duty drawback)或關稅工程(tariff engineering)策略。
收入與現實:投資人應關注什麼
- 規模:即便處於歷史高位,關稅收入相對於聯邦總收入與赤字規模仍屬溫和。它是有意義的增量,但非萬靈藥。
- 持續性:當前收入的延續性取決於貿易量與遵循程度。隨著進口商調整,每美元貿易額的有效徵收可能下滑。
- 報復與豁免:海外的反制措施、產品排除與法律挑戰,可能迅速改變收入軌跡。
- 分配效果:關稅不同於所得稅的精準定向;其往往具累退性,透過基本民生品的價格上漲,對中低收入消費者衝擊更大。
投資組合啟示
- 非必需消費:服飾、鞋類與電子產品的投入成本升高與需求彈性,主張審慎曝險,偏好具備定價權的品牌。
- 工業與物流:供應鏈重組將利多促進近岸化、貿易金融、報關經紀與合規科技的企業。
- 通膨對沖:因關稅導致的價格黏性,支持配置實質資產與具強轉嫁能力的公司。
- 零售商:關注庫存組合、自有品牌策略與採購轉向。能快速更換供應商者應有相對表現。
政策前景
- 行政部門將關稅收入視為策略性財源與談判籌碼。未來可能鎖定國內替代有限的部門以最大化槓桿,或相反地擴大豁免以緩和消費者價格。
- 國會可能因產業遊說與通膨走勢而採取定向紓困或擴張。後續路徑更可能是逐步微調,而非全面逆轉。
重點結論:創紀錄的關稅收入在財務上具有意義、在政治上引人矚目,但它並未改變仍然龐大的聯邦赤字這一道基本算術。對家庭與市場而言,更直接的故事是價格上升、供應鏈轉向,以及對面向消費者領域定價權的新一輪考驗。